close
口碑行銷中的六度分隔理論,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。在維基百科中找到這樣的解釋:小世界現象(又稱小世界效應) 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。六度分隔理論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後來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‧米爾拉格姆,根據這概念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,嘗試證明平均只需六個人就可以連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。
以上是六度分隔理論比較淺顯的說明,簡單的說,只要我們將訊息透過六個人傳播出去,就有機會散發到世界任何人的手裡。在生活中,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:Email的轉發。剛開始這信件可能只是透過一個作者發出,但只要內容夠動人,不管是優惠訊息或是需要請求協助的,只要有觸發收信者轉寄的關鍵,六度分隔理論就在其中成立了。
MSN聯絡人之間的關係,也曾經被用六度分隔理論討論之。微軟的研究人員在2006年某月過濾msn訊息,發現任何使用者只要透過平均6.6人就可以和微軟全球數據庫的一千八百億組配對產生關聯,可見得六度分隔的驚人效力。但是,msn的使用者彼此可能沒有機會看到其他人的聯絡人清單,所以對於這樣關係的串聯可能渾然未覺,也很難發現,FB就不一樣了,透過每個朋友的資訊,我們可以知道彼此之間有哪些共通的朋友,想要驗證這樣的理論就更加簡單了。
會突然想要提到六度分隔理論,完全是起源於一個"手賤"的過程。=_=
今天在用FB時,突然好奇某個朋友的好友有哪些,再從他的好友清單隨性的點選好友清單,就這樣重複了幾次,赫然發現了一個完全不相干的共同朋友。舉例說明可能比較明白.....例如:我點了小鹿的朋友,裡面隨機抽選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再點,點了大約七次,結果出現了台北的陳曦。
就是這樣看似完全沒有連結的關係,竟然發生了這麼離奇的關係重疊,雖然我點選的次數已經超過六度分隔的理論限定,但還是覺得很有意思。
我想起之前發生的一個趣事:某天在佛光大學工作的大象去梨山買了甜柿,她託同學A轉交給同學B,然後請同學B轉交給我。當時這位同學B是我弟弟的女朋友,正在佛光大學念書,而同學AB彼此是姐妹淘的關係。
某天同學B開車載同學A,經過某補習班樓下時,不經意的說了:我男友的姊姊之前在這裡上班。同學A就問:喔~我之前也在這裡上班耶~你男友的姊姊叫什麼?結果一問之下才知道,原來同學A之前根本就是我的工讀生,而且我們共事一段非常長的時間,而同學A總是戲稱同學B的男友為"阿兵哥",所以從來沒想到我和這個"男友"之間竟然是姐弟的關係!
事後我和大象討論起來,兩人都覺得好奇妙,原來甜柿根本不需轉那麼多手,當她交給同學A的那一刻,其實我們之間的連結就已經建立了。
前陣子在FB發布了一個Wish的心理測驗,其實本來並沒有預期會有多大的效果,結果不過3.4天,我們經理就來問我:妳是不是在FB有玩一個什麼心理測驗的?我還好奇他是怎麼知道的,結果原來是我們經理的某位朋友打電話給他,說我們的行銷做得實在太無孔不入了,竟然玩心理測驗都會玩到Wish,問我們經理這是誰搞的?當時真的很開心,我冒著長白頭髮的風險努力設定的心理測驗,竟然真的有朋友以外的人玩到耶!
很多人愛用FB,我想並不是單純為了要打發時間,或是追趕時髦、流行,而是FB親密連結原本生疏的關係效果更甚於email和msn,在這個平台,很多人搜尋到失聯已久的朋友、同事,甚至是國小同學,FB勢力果然不容小覷!大家如果有興趣,也可以試著點點好友的好友,也許在這個過程中,會發現更多使用FB的樂趣,也尋回一段曾經美好但卻在無意中遺忘的情誼。
祝福大家,使用Face Book愉快!
以上是六度分隔理論比較淺顯的說明,簡單的說,只要我們將訊息透過六個人傳播出去,就有機會散發到世界任何人的手裡。在生活中,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:Email的轉發。剛開始這信件可能只是透過一個作者發出,但只要內容夠動人,不管是優惠訊息或是需要請求協助的,只要有觸發收信者轉寄的關鍵,六度分隔理論就在其中成立了。
MSN聯絡人之間的關係,也曾經被用六度分隔理論討論之。微軟的研究人員在2006年某月過濾msn訊息,發現任何使用者只要透過平均6.6人就可以和微軟全球數據庫的一千八百億組配對產生關聯,可見得六度分隔的驚人效力。但是,msn的使用者彼此可能沒有機會看到其他人的聯絡人清單,所以對於這樣關係的串聯可能渾然未覺,也很難發現,FB就不一樣了,透過每個朋友的資訊,我們可以知道彼此之間有哪些共通的朋友,想要驗證這樣的理論就更加簡單了。
會突然想要提到六度分隔理論,完全是起源於一個"手賤"的過程。=_=
今天在用FB時,突然好奇某個朋友的好友有哪些,再從他的好友清單隨性的點選好友清單,就這樣重複了幾次,赫然發現了一個完全不相干的共同朋友。舉例說明可能比較明白.....例如:我點了小鹿的朋友,裡面隨機抽選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再點,點了大約七次,結果出現了台北的陳曦。
就是這樣看似完全沒有連結的關係,竟然發生了這麼離奇的關係重疊,雖然我點選的次數已經超過六度分隔的理論限定,但還是覺得很有意思。
我想起之前發生的一個趣事:某天在佛光大學工作的大象去梨山買了甜柿,她託同學A轉交給同學B,然後請同學B轉交給我。當時這位同學B是我弟弟的女朋友,正在佛光大學念書,而同學AB彼此是姐妹淘的關係。
某天同學B開車載同學A,經過某補習班樓下時,不經意的說了:我男友的姊姊之前在這裡上班。同學A就問:喔~我之前也在這裡上班耶~你男友的姊姊叫什麼?結果一問之下才知道,原來同學A之前根本就是我的工讀生,而且我們共事一段非常長的時間,而同學A總是戲稱同學B的男友為"阿兵哥",所以從來沒想到我和這個"男友"之間竟然是姐弟的關係!
事後我和大象討論起來,兩人都覺得好奇妙,原來甜柿根本不需轉那麼多手,當她交給同學A的那一刻,其實我們之間的連結就已經建立了。
前陣子在FB發布了一個Wish的心理測驗,其實本來並沒有預期會有多大的效果,結果不過3.4天,我們經理就來問我:妳是不是在FB有玩一個什麼心理測驗的?我還好奇他是怎麼知道的,結果原來是我們經理的某位朋友打電話給他,說我們的行銷做得實在太無孔不入了,竟然玩心理測驗都會玩到Wish,問我們經理這是誰搞的?當時真的很開心,我冒著長白頭髮的風險努力設定的心理測驗,竟然真的有朋友以外的人玩到耶!
很多人愛用FB,我想並不是單純為了要打發時間,或是追趕時髦、流行,而是FB親密連結原本生疏的關係效果更甚於email和msn,在這個平台,很多人搜尋到失聯已久的朋友、同事,甚至是國小同學,FB勢力果然不容小覷!大家如果有興趣,也可以試著點點好友的好友,也許在這個過程中,會發現更多使用FB的樂趣,也尋回一段曾經美好但卻在無意中遺忘的情誼。
祝福大家,使用Face Book愉快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